- 二战有什么冷门的知识
- 以现在越南的军事水平,能打得过二战时期的
- 东征有哪些影响
- 为什么德国君主称皇帝而英法等国叫国王
- 历史上,10个苏联战俘开着德军轰炸机,成
- 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是什么反应
-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
- 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
二战有什么冷门的知识
意大利被黑最惨的一次
发生在1943年7月的西西里战役中,一名有意大利血统的美国士兵顶着火力网冲进了意军阵地,一举废掉了防御方的机枪阵地,并且俘虏了10名意大利士兵。然而如此英勇的行为并没有赢得一枚紫心勋章,连表彰都充满了争议。
争议的焦点除了意大利那感人肺腑的战斗力外,还有一个致命的要素,那名叫做奇普斯(Chips)的美军战士是一条狗......相比起来常被骂做菜鸡的法国人用9个士兵挡住意大利5000人一个月的事情,似乎也没那么难接受.....
没下限的心理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现代人的印象往往偏宏大,要么是史诗般的军团会战场面,要么是血腥残暴的生灵,事实上两大军事集团为了干挺对方可算不择手段,什么贱招儿都用尽了,只是现代人碍于面子不想说。
让吐槽机有点意外的是下三路心理战先出招的不是奇浪无比的法国人,也不是基情四射的英国佬,居然是浓眉大眼的德棍。大约故事还得从1940年德军大举向法国进军开始讲,那阵子纳粹空军没事就往法营空投。
咋一看内容挺普通,无非是一副法国士兵在战火中苦苦挣扎的漫画,但当你把漫画对着阳光就能发现新内容,英国士兵在各种地方跟法国进行深层次交流。图片灵活可动,文案内容扎心,法国佬顶在前边苦战,英国佬在后面享受你们媳妇儿。
这个宣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反国佬依然没让敌人武力占领巴黎,敦刻尔克大撤退后,知道厉害的英国佬也开始了反心理战,这帮自古以来就玩儿屎尿屁的家伙把这玩意弄的三俗无比。
比如元首大人演讲中在小腹紧握的拳头,他们在照片中PS上一支不文之物,江湖传说领导还要求不能P得太大,那张元首大人抓着不文之物大喊“我们会抓紧拥有的一切”的黑照传得满欧洲都是......
遭遇惨烈羞辱的纳粹高层憋足劲儿反击,奈何实在浪不过祖传搞基的英国佬,只能把火撒在后参战的美国佬身上。但戈培尔手下那帮猪脑子就不想想,美国人不就是加强版的英国佬吗?
一套跟法国战役相似的宣就这么砸进了美军兵营,那帮美国大兵立马表示要是来这个我们可不困了啊!他们对宣传文案无动于衷,但对宣传画上不穿衣服的姑娘很感兴趣,为了集齐全套画册不惜出重金收购,像极了当年为了凑水浒人物卡狂买干脆面的小学生。
更要命的事情在于被启蒙的美国佬也跟进了,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生产优势和空中优势,宣传画像不要钱一样往德国砸,连其他盟友数着片发的卫生纸都往那边砸,只不过上面印的是一票纳粹领导人......
面对如此的宣传,戈培尔只能表示惹不起,德国那点物资根本经不起这么霍霍。倒是那边反应比较激烈,他们表示美国佬就会胡说八道,什么叫我蝗军战士前方流血,后方妻女只能贫穷卖身?她们是自愿慰安好吧?嗯,你们高兴就好......扯淡完毕。
以现在越南的军事水平,能打得过二战时期的
以现在越南的军事水平能不能打得过二战时期的德国这个问题,从武器装备技术角度而言一点儿疑问都没有。尽管在有的人看来越南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很多二战时期的老式武器,从而觉得他们实力一般。但是综合越南的技术装备水平,把他放到二战时期那就是逆天一般的存在。毕竟他们现在最差的武器也是二战时期一流的,而他们最好的武器,放在二战时期,连跨时代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
越南的苏-30MK2V战斗机对于德国飞机来说是无敌的
就拿越南坦克部队的主力T-54/55来说吧,尽管在今天他们已经属于最落伍的坦克。但是和二战时期德军“虎”式和“黑豹”坦克比起来一点都不落后,甚至还要更先进。至于说越南的T-90坦克,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坦克而言不亚于“天顶星”科技。与此类似的还有越南空军的苏-30MK2V战斗机,你能想象德国人能拿出啥来对抗么?当然,相对来说越南的海军确实差点,但是他的苏-22攻击机和“基洛”级潜艇对德国人来说一样是无解的存在。
越南空军的对海攻击利器-苏-22攻击机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推论仅仅是建立在武器装备基础之上的。并不涉及人员素质。不过当时德国人的素质再好,也很难弥补武器装备上的如此大的落差。相比之下,越南唯一的弱点就是他的武器虽然好,但都是进口货,大部分连都不能自产。而德国人的东西虽烂,但是可以一直源源不断地生产。如果德国人可以接受游戏上那种损失,越南人不见得能熬下去。
东征有哪些影响
首先,1.东征(1096—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的
2.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位),中世纪四大拉丁神父之一。他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重压下,另辟战场,发起了东征,重振了教皇的权威。继续推行前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教会教革和教权至上的政策,比起前任取得更大的成功。虽说格列高利七世开始了罗马教廷与德皇长达二世纪的权力之争,但却以死于异乡的悲剧告终,而乌尔班二世终于战胜了德皇支持的敌对势力,最后在罗马站住脚,安然渡过了余生。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他们认为是异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前后共计有九次(有时也将第九次合并为第八次东征的一部分)。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
3.东征的影响,实际上打开了对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东征还使东西方文化与交流增多,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盘、火药和棉纸,都是在东征时期内传到西欧的。
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如西方人开始学会制造燃烧剂、火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针;海军也有新的发展,摇桨战船开始为帆船所取代;轻骑兵的地位与作用得到重视等。
尽管东征给东方和西欧各国生灵涂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但它们对欧洲文明却有着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限于它为欧洲教各王国的内战找到了一个出口。东征使得欧洲大陆走上了一条世界主义的道路,使欧洲人认识到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
为什么德国君主称皇帝而英法等国叫国王
要想解答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英法德三国的中世纪历史中寻找答案。
当然,英国和法国的统治者并非从未使用过“皇帝”头衔,但他们的“皇帝”头衔基本是19世纪之后才有的,在中世纪上千年的时间内,他们都只有“国王”称号。比如: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一世(1769-1821年)就拥有“法国人的皇帝”头衔。
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年)从1876年开始拥有“印度女皇”头衔。
但英法两国国王的“皇帝”头衔时间都较为短暂,远不如德意志统治者的“皇帝”称号历史悠久。中世纪的德意志统治者之所以拥有“皇帝”头衔,主要与神圣罗马帝国有关。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君主通常都会拥有“神圣罗马皇帝”的头衔。起初,“神圣罗马皇帝”只是欧洲中世纪时的一个富宗教色彩的头衔,首个获教宗加冕为“罗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
第一位拥有“罗马皇帝”称号的君主——查理曼(742-814年)
直至十二世纪中后期,奥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东法兰克,即德意志地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该名称才作为该帝国的君主头衔使用,后来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国内的公爵会先互相选举出“东法兰克国王”,然后由教宗加冕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后的皇帝都没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当选人”。最后一个神圣罗马皇帝当选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仑战争期间退位,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神圣罗马皇帝”该词是历史学家对该时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罗马皇帝的称呼,而当中“神圣”一词直到1157年腓特烈·巴巴罗萨统治时期才出现。“神圣罗马皇帝”头衔的正式名称应为“蒙上帝恩典的罗马皇帝,永恒的奥古斯都”(拉丁语: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时,他的头衔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贵的奥古斯都,平和而伟大的皇帝,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卡尔”(拉丁语: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当中包含了“神圣”和“罗马”两个元素。沿用“罗马”一词是为了象征“皇权的过渡”(拉丁语: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认神圣罗马皇帝为西罗马帝国皇帝的继承人。
第一位“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1122-1190年)
历史上,10个苏联战俘开着德军轰炸机,成
纳粹、死亡集中营、孤岛、V2飞弹、火箭基地、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夺机逃亡、......这些元素全部叠加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异常精彩的故事,而这件被历史埋没的险象环生的故事,在今天如果被改编成电影,那绝对是集战争、动作、剧情、悬疑为一身,完全不亚于《拯救大兵瑞恩》、《肖申克的救赎》、《间谍桥》、《荒岛余生》、《辛德勒的名单》、《虎口脱险》、《漫长的婚约》、《大逃杀》等任何一部大片,而它,竟然是真实的。
我们从苏联飞行员米哈伊尔·德维塔耶夫坠落的那一刻说起。
作为1941年最早的一批苏联飞行员,德维塔耶夫拥有击落多架敌机的战绩,是为苏军的优秀飞行员,然而在44年德军疯狂的攻势中,于7月13日这一天,不幸被击落,从此就开始了他曲折坎坷的回家之路。
德维塔耶夫最早被关押在波兰的罗兹集中营,一般来说被俘飞行员的待遇是不错的,因为用飞行员可以交换到高价值的战俘,所以德军也不会随便怠慢,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处死他,然而德维塔耶夫不甘被俘,试图越狱,于是,被转到了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是名副其实的地狱,对待犹太人,苏联人极其残忍,而德维塔耶夫用了一个死去的乌克兰人的名字蒙混过关,没有被当做苏联飞行员处理,就这样活了下来。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被转移到了乌瑟多姆岛佩内明德基地。基地在德国以北,波罗的海以南的半岛。
这座基地是德国V2火箭的诞生地,也是大量先进火箭发动机的试验场。
战后被美国俘获的天才设计师,把人类送上太空的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当时便在此主持德国的火箭研发项目。
劳工和苦力除了要修建发射场,还要加工火箭零件,非常疲劳,而德国人并没有打算给这些劳工活路,即便不是 被重体力劳动累死,也会因为涉密,在工程完成后活下来的人也会被处决,这里才是真正的令人绝望的地狱。
本性勇敢,思索着逃跑的德维塔耶夫又开始盘算着逃跑,接下来的剧情就堪称电影了。
首先,找队友,他找了八个伙伴。大家开始计划,商议,总结德国守卫的换岗时间。
其次,寻找逃跑方法和工具。
基地和陆地之间只有一条路相连,重兵把守,而且位于德国本土,正常人插翅难逃,然而,老天真的就给他们插了翅。
基地内有一座机场,有一架亨克尔111中型轰炸机定期往返,运送专家,物资,装备。
但是德国飞机苏联人不会开呀!
学。
德维塔耶夫开始通过当吃瓜群众透过栅栏观察,默默学习德国飞行员的操作,德国飞行员觉得栅栏外这个弯弯再怎么也不可能看会开飞机的技巧,还很得意地将操作动作示范给他看。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甚至捡到一块废弃的仪表盘,用来仔细研究和背记。
1945年2月8日,在被俘一年多,无数次逃跑失败过后,德维塔耶夫开始了他最后,也是最大胆的一次行动。
首先,刺杀了一名守卫,换上他的服装,把兄弟们接上了飞机。这听起来是不是像游戏《盟军敢死队》一样?
接下来,机舱门是锁着的,于是通过钻孔,才好不容易打开。
最后,飞机没电,于是又偷来电瓶车充电。
最后准备就绪,大家匆匆开始起飞。
起飞的同时,就被停机坪上的德军发现了,开始追击,然而,德维塔耶夫不知道有一个开关在哪里,老是拉不起来,地面上的德军开始穷追不舍。后来终于拉起来,逃脱了追击,但是又遇到一个新问题——没有航图。
于是只有凭感觉朝东飞,在飞行了400公立以后,终于在苏联前线被防控炮兵击伤迫降。而飞机还带着德军的机密武器上的零件——飞弹导航系统。
看到飞机上下来一群衣衫褴褛的战俘,苏联士兵都惊呆了,面对他们的故事,苏联指挥官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甚至认为他们就是德国人派过来的间谍——
手无寸铁,在戒备森严的火箭基地偷飞机来开,带着8个战友和机密情报......你当我伏特加喝多了吧。
这些人被神经兮兮的苏联内务委员会审判,其中五名战士被送上了比死囚营害惨的地方——惩戒营,也就是作为敢死队炮灰被送回前线,全部阵亡,而德维塔耶夫和另外两名军官一直被监禁。
随着战势的推移,苏军根据9勇士的情报,轰炸了佩内明德基地,而后来当攻入这里的时候,获得了大量的火箭资料,尽管如此,也不相信德维塔耶夫,战后他戴着“罪犯”的帽子在铁路部门做苦力。
命运就是这么的有意思,1957年,在苏联太空筹划谢尔盖·科罗廖夫的亲自过问和努力争取下,德维塔耶夫被。
其实说来也巧,科罗廖夫本人就是在1938年大清洗期间遭受,做了6年牢的科学精英,所以他对斯大林内任务委员会那一套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做法深恶痛绝,他理解和同情德维塔耶夫,并且认为他和其它8位勇士带来的情报对苏联太空计划发挥了作用。在冷战背景下,在大科学家的帮助下,受尽磨难的英雄才被,被追认为苏联英雄。
2002年,德维塔耶夫去世,享年85岁,他在晚年留下了一本自传《逃出地狱》,讲述了自己令人惊讶的夺机逃亡经历。
为了回到祖国的怀抱,英雄创造了奇迹。
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是什么反应
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的标志件,第一点标志是因为日本对美国人发动了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最大阶段。全世界第一大的国家苏联,全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最能打的国家德国都开打了。
还有个节点件是,美国人参战让同盟国一方加入了一个大大的强力援助。
当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时,全世界的政治强人们大概都有什么反应呢?罗斯福什么反应?什么反应?苦苦支撑的丘吉尔和又是什么反应?
这在历史中都有章可循。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总统之一。二战爆发之初,罗斯福摁着美国人搞经济大发战争财不假,但是也给给与了反法西斯国家一定的援助。他警惕纳粹主义的兴起,也警惕日本在的肆虐,但是美国人的孤立主义情绪严重,美国人认为如果战争不蔓延到美国,就不应该参战。
罗斯福曾经发表演说:我们还是实行‘不卷入’,‘不承担义务’的政策。我要扮演的不是什么调停人,而是邮电局或者电报局。”
但是这次突然的袭击,让美国人伤亡惨重的突然袭击点燃了美国上下的怒火,一开始捧着孤立主义的免死金牌置身事外的国会议员们有了极大的危机感,他们震惊,他们愤怒。美国们更是不必说了。
珍珠港发生当天,罗斯福便赌咒发誓:“美国公民们,我向你们宣誓:我与我的同事,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上帝保佑美利坚!”1941年12月8日中午,罗斯福走进国会山发表了演讲:“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代表全体美国的思想在此讲话。由于美国在昨天——12月7日——这个遗臭万年的日子,遭到了日本突然和蓄谋的进攻,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我要求国会自日军进攻时起,宣布国家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他的演说赢得了热烈掌声。最后,参议院以82票对0票,众议院以388票对1票通过了宣战决议。
从此,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强国美国人加入了反法西斯盟国一边。知道这个消息的暴跳如雷,据一些回忆录记载,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气的拍着桌子大骂:“日本人真是太愚蠢,为什么要惹那个美国人!”心里深深清楚美国参战的威力,也十分清楚,一战的最重要转折点,就在于美国人投入了一战才让霍恒索伦王朝一败涂地。所以即使让潜艇四面出击时,都特意交代不准袭击美国商船,德国和美国的民间交流,以及金融和工业体系之间的交往也十分密切。曾经专门费劲找游说集团来保证美国对德国人睁一眼闭一只眼。
起码,美国人参战必须是在他成功战胜了苏联之后,但是,英勇顽强又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盟友一巴掌拍醒了美国这个巨人,清楚,他征服世界的雄心恐怕难上加难了。
当然也有人非常高兴,得知消息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差手舞足蹈了,他甚至高兴地流下了眼泪。他说:“今晚我会睡得很香很香!”
在东方苦苦支撑的则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美国人终于参与战争,忧的是英美盟军的所谓种族优越感,把人视同次等民族的情绪未曾消除。所以在日记的记载里,重庆得到消息是第二天凌晨1时。当时,正在郊外的黄山官邸过夜。等到凌晨4时,才接到,报告开战消息。起床后一如往常地进行晨祷,随即返回重庆市区。
按照日记的叙述,他对珍珠港的第一个反应是后悔,觉得自己早先不应该过度敦促美国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以致日本丧失谈判耐心而决心展开攻击。
大国领导人们反应各异,但是他们都很确定,日本人是死催的,离死肯定不远了。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浩劫,给亚洲、欧洲各国都带来了巨大损失。亚洲战场中民伤亡最多,欧洲战场则是苏联付出牺牲最大。
经过大清洗苏军将领被清除殆尽,苏军在二战前期战斗力很差。在1939年苏芬战争中,苏联表现糟糕;所以认为苏联不堪一击。
于是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启动巴巴罗萨计划,投入500万大军,发动了对苏联的闪电战,企图在短时间内占领苏联。
当时苏联的只有700多万,而且战斗力非常差;所以德军进攻非常顺利,可以说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每次战役,苏军都经常成建制被消灭,被俘人数更是不计其数,在战争初期就有380万士兵被俘,超过了阵亡人数。
心里狂喜,觉得德军胜利在望,征服苏联指日可待。
可是让始料未及的是,后来的苏军像打了鸡血一样勇敢,让德军遭遇挫折,不得不放慢进攻步伐。
更让德国人困惑的是,苏军消灭那么多丝毫不见减少,而且越打越多。
到1942年底,苏联已经损失了1467万。可是到了1943年夏天,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远东和南部边境地区戒备部队,仍然有841万3千人。
这让德国人有点纳闷,难道苏联人像蚯蚓一样,有分段再生功能?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就会觉得一点也不奇怪。
苏联士兵越打越多,主要是苏联人口多。
日本有七千万人口,加上两千万人的朝鲜和七百万的等地早就有了一亿人口了,所以日本战败前有“一亿玉碎”之说。
日本那时候有多少兵力呢?800万左右(一说900万),占人口的十二分之一左右。
德国本土有6000万人口,加上苏台德地区跟其它占领区的德意志人,共有人口8000万,二战时德国一共投入兵力1020万,占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左右。
苏联在1939年统计人口约1.6亿,1939-1940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卡累利阿、波兰东部以后,人口约1.8亿。
按照德国的八分之一的征兵比例,苏联就可以征兵1400万。
一般来说,16到59岁占一个国家总人口百分之六十六左右。苏联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有1.18亿。
而16到59岁这个年龄段,平均每个年龄段的人占比是百分之二左右,苏联每个年龄段的人有470万,扣除一半的女性人数,还有235万左右。
这就是说,只要把征兵年龄提高一岁,再降低一岁,就可以增加470万兵力。
当然,适龄的男子有的身体素质不适合当兵,有的要从事后勤工作,有的则是公务员和教师,适龄男子不会全部投入到战场。
不过只是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苏联只要放宽服兵役的年龄限制,兵员就取之不竭;如果再允许适龄女子当兵,兵员更是遍地都是。事实上苏联当时在征兵的时候,不仅放宽服兵役的年龄限制,也允许女性当兵。
乌克兰学者弗拉迪斯拉夫·格里内维奇是专门研究二战史的,他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叙述了苏联当时征兵的情况。
文章说,在1943年年底,苏联最高统帅就发布了一道紧急指令,命令所有苏军前线部队不受拘束地“利用”各地的人力资源,以补充部队的兵员。
而苏军部队则受到了上级的全权委托,可以有权采取任何措施来确保“动员”的进行。
在1943年9月,苏军收复了顿巴斯地区之后,来不及休整就“动员”12万人入伍;按照规定,当地幸存的15-45岁的男性居民都要全部被编到部队中。
而苏军在收复哈尔科夫以后,也很快就征集了15万名男子当兵。而根据资料记载,这两个地区的居民总数只有100万人,当兵的人占到了人口总数的将近四分之一。
苏联对于被自己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民众,征兵的时候更是态度坚决。
英国史学家普利特·巴塔在其二战回忆录《巨人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罗的海战事》一书写道:收复波罗的海三国不久,苏军就强行动员当地民众加入苏军。
苏军对于这些同床异梦的人,都非常“照顾”,把他们送上作战一线。这也导致这些人在跟德军交战中,一言不合就投降。
而苏军征收35岁以上的男子当兵,也降低了苏军战斗力,增加了苏军伤亡。因为35岁以上男子尤其是40岁以上男子,体力往往不支,反应能力也慢,在战斗中阵亡的几率也高。
不管怎么说,苏联硬是靠着坚强意志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在大敌当前、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同仇敌忾,全民皆兵,把德军打得晕头转向,溃不成军,最终消灭了不可一世的纳粹,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
真正改写二战中,苏德战场进程的,确实是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以前,德军攻必克,战必胜,所有的对手要么首都被攻克投降,要么失去信心投降,严格的说,德军就是在进行一场又一场的武装,唯一一次竭尽全力的进攻,就是苏联,德军在中央集团军群集结强大的突击力量也是为了攻克莫斯科,逼迫斯大林投降,可德国人虚弱的补给能力葬送了德军的全部努力。
正是莫斯科保卫战的完全胜利,让整个盟军集团看到了胜利的可能,这也是丘吉尔虽然极端仇视苏联但最先要求全力给苏联援助的原因!
莫斯科战役最大的贡献,是成功的阻挡了德军前进的脚步,保证了莫斯科枢纽的正常运转,争取到了东迁的工业体系得以顺利完成,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战争物资才能够不断的生产出来,支撑以后的战斗。从莫斯科现役胜利开始,德国已经彻底失去战胜的可能,苏联的工业体系全面开始恢复,德国完全失去消灭苏联造血能力的机会。
以后的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役,只是苏联恢复实力的证明,德国人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苏联的工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