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腊有什么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吗
- 爱琴海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三者之
- 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什么意思
- 希腊文明:主要成就有哪些
- 文明6最新DLC为什么英国法国共用一个叫
- 请问1821~1829年的希腊独立战争的
- 如何清晰梳理古希腊、罗马史
- 古希腊城邦殖民扩张的原因是什么,它是如何
希腊有什么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吗
我也只去了雅典和圣托里尼。雅典去了卫城以及周边的古市集、宙斯神庙等遗迹,然后就是国立博物馆,还有海滩。圣托里尼是租了个车,一天几个比较著名的地方都能到。我感觉都还值得。雅典的话,如果对希腊文明特别感兴趣,博物馆是很推荐的。还有就是去圣托里尼的话,雅典海滩就不必去了。
爱琴海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三者之
我来帮您回答吧,本人对上古史比较在行,不喜欢抄袭网络
首先爱琴海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史前文明的总称。
曾经在学术界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因为这一文明的存在施里曼对迈锡尼始于1876年的发掘而被证实
然而,后续的发现证明迈锡尼在爱琴海文明的早期(甚至任何时期)并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后来更多地使用更为一般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这个文明。
可以说,爱琴海文明是锡克拉底斯文明,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等多个史前系列文明的总称
而爱琴海的各个子文明互相影响----最终出现了古典时代的希腊文明
古罗马文明是大约公元前8世纪至6世纪时,希腊人移民和当地人结合产生的文化---可以说古罗马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希腊文明,但是也受到了多瑙河流域移民过来的印欧语系的种族的影响(这一批种族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抵达意大利)
所以说不能简单的说古罗马文明是希腊文明的简单的继承---毕竟罗马人甚至发展出了以拉丁部族语言为基础的拉丁文
以上完全手打原创,希望您能够尊重,谢谢
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什么意思
意思是西方文明源自于希腊,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是罗马。
“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句谚语,这句谚语要说明的是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继承与发扬关系。
希腊被罗马人征服,但是罗马人却继承和发扬光大了希腊文明。古代雅典在伯利克里当政时期,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希腊文明:主要成就有哪些
希腊是欧洲最早出现的文明,但文明成果长期被遗忘,直至欧洲中世纪时才被再次发现。希腊文明诞生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与起源于大河流域尽享水土之利的民族相比,这里的自然条件可谓恶劣。
爱琴海是古希腊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首先在克里特岛获得发展。克里特文明以岛屿北部的克诺索斯为中心,古代希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为后世罗马文明的发展助力良多。——常识文明篇。
文明6最新DLC为什么英国法国共用一个叫
经常有人形容英法关系「非君非臣,非敌非友」,造成这种奇怪局面的最初原因在于法王的封臣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兰,所以自11世纪起英格兰王长期也是法兰西的领主,最盛期甚至占据法兰西半壁江山,把法王欺负得不要不要的。
诺曼底位于法国西北部,英王强大时还兼并了附近几块领地,弱小时在至少保有诺曼底。
而阿基坦是法国西南部是一块领地,也是最大的一块,几乎占据法国1/6,埃莉诺正是其领主(女公爵),埃莉诺先嫁给她的上司法国国王,然而这位国王是一个原定当主教的洋和尚、禁欲主义者,还,为了 生下继承人勉为其难和王后,只是王后一直生不出儿子,几年后也只有一个女儿,双方最后离婚了。
离婚后的埃莉诺嫁给诺曼底公爵、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英格兰和法国西北部、西南部连成一块,法王的处境更糟糕了。
埃莉诺和亨利一连串生了四个儿子和几个女儿,证明了自己的生育能力,亨利得到埃莉诺的阿基坦更再一连串占领了附近的领地,更是把法王欺负得不要不要的,亨利的金雀花王朝也由此达到极盛。
讽刺的是仅仅一代祖宗的基业就在亨利的小儿子——无地王约翰手里丢失殆尽,愤怒的英国贵族逼迫约翰签署了大,开始了君主立宪和代议制(制度改变并非一步到位,这只是起点)。
虽然后面几个英王有回光返照短暂收复在欧洲大陆的领地,最终还是在英法战争中彻底失败,英国也由此转向海洋。
请问1821~1829年的希腊独立战争的
谢谢邀请,说起希腊独立战争,不得不首先说一说欧洲的文艺复兴,希腊文明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基于此,希腊还是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历史学、政治科学、制度、科学和数学原理,以及西方戏剧的发源地。希腊的文化与技术进步对世界历史曾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通过大帝和罗马帝国传播至整个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包括意大利最早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也较多的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复兴,意大利首先完成早期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同时进行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并在人性的探索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而且还有了诸多发现,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障碍。
而希腊自1460年就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广大饱受痛苦和磨难。进入19世纪之后,希腊民族在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解放意识极大加强,从而孕育着武装斗争的火种。另一方面,土耳其统治集团内部昏庸,军事制度严重制约希腊迅速发展的经济,希腊燃起了伟大的复兴梦,恰在此时土耳其境内多次、反叛活动此起彼伏,这一切都给希腊独立战争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可以说,每一个希腊人心中都装着一个伟大的复兴梦,他们渴望回到古希腊那种繁荣、伟大的时期,于是,在1821年希腊要求摆脱土耳其军事制度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国家。1821年3月在友谊社的组织和发动下,希腊本土爆发起义。3月25日起义迅速发展到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爱琴海诸岛屿、卢麦里以及马其顿等地。这次全民起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农民是主力军,地主阶级和等也参加反土耳其的斗争。9月23日起义军解放了特里波里查,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
1822年1月1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宣布希腊独立,成立希腊执行委员会。土耳其侵略者调兵起义,并在希俄斯岛对希腊居民进行大,2.3万人遇害,4.7万人被卖为奴。1822年6月3万土耳其直奔科林斯,企图一举消灭希腊起义军。希腊军民奋起抵抗,土军几乎全部被歼。但希腊人内部派系矛盾激化。
1823-1826在希腊游击队和官方间发生两次内战。土耳其一面再调大军进犯,一面策动埃及入侵希腊。1825年2月11日埃及侵略军在易卜拉辛的统帅下,在伯罗奔尼撒登陆。T.科洛科特罗尼斯出任希腊军统帅,指挥军民奋勇抵抗。埃军凭借优势侵占伯罗奔尼撒。1826年4月11日埃土联军占领西部重镇梅索朗吉。8月占领雅典城。
1827年6月24日雅典卫城也落入土军之手。至此,希腊控制区已所剩无几。但他们仍坚持游击战。欧洲进步人士同情希腊革命,从道义和物资上进行支援。希腊宣布独立后,欧洲列强开始进行干涉和争夺。1823年英国宣布承认希腊,并于1823~1824年向希腊提供两笔贷款。沙皇俄国于1824年1月9日抛出在希腊建立3个自治公国的方案,企图达到分割希腊便于俄国控制和削弱土耳其之双重目的。遭到希腊拒绝。1827年7月6日俄、英、法签订《伦敦三国条约》,主张在土耳其享有宗的前提下,允许希腊实行内部自治,并决定派出联合舰队迫使双方停火。同年10月发生纳瓦里诺海战,英法俄联合舰队击溃土埃舰队。
1828年爆发俄土战争,随后法国也出兵占领伯罗奔尼撒。1829年9月俄土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土耳其接受英法俄《伦敦三国条约》。希腊军民利用土军被牵制和被削弱的有利时机,发起进攻。
1829年3月17日纳夫巴赫托首次获得解放;5月6日梅索朗吉上空重新升起希腊国旗;不久,整个东希腊除提佛等地外已全部获得解放。9月12日在别特拉战役中,希腊击溃了一支7000多人的土军,并迫使敌人撤出大陆希腊地区,从而胜利地结束了独立战争。
1830年2月3日俄、英、法3国签订的伦敦议定书,希腊被正式承认为独立王国。希腊独立战争,不仅为希腊赢得了独立,而且促进巴尔干其他地区民族解放斗争,加速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崩溃。
希腊独立战争是一次民族大起义,是一场反殖反封建的革命,最终以希腊的胜利、土耳其的失败而结束。 希腊独立战争的胜利,为希腊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巴尔干半岛其他国家的受到了鼓舞,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腊独立战争经历了曲折而又艰难的历程。这场希腊独立战争几乎席卷全国各地,不仅有陆上交战,而且有海战。战争历时8 年半之久,作战双方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胜利的取得,首先是希腊浴血奋战的结果,在战争过程中,起义伍不断壮大,全希腊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几乎都积极投入战斗。希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运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战术,采用伏击或奇袭战法,大量消耗土军有生力量。其次,有利的国际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战争始终得到欧洲进步人士的同情和支持。随着战事的发展和变化,欧洲列强出于各自的目的参与战争,客观上牵制了土军力量,削弱了土军的战斗力,为希腊争取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如何清晰梳理古希腊、罗马史
先来个极简总结:
古希腊主要历史分两段:
古希腊之雅典时代(公元前594-前404)
马其顿王国的兴衰及罗马的崛起——文明中心的交替(前404-前197)
罗马主要历史分三段:
崛起阶段(前201年-前27)、
前帝国阶段(前27-192)、
后帝国阶段(192-395)
希腊文化相当部分不是原生的,特别是希腊文字,得追溯到腓尼基文字。因此在叙述欧洲史之前,还得简单说说地中海的航海文明史:
前传——航海文明的发轫
航海文明最早发轫于地中海东海岸的腓尼基地区。其核心主要指如今的黎巴嫩地区:
该地区的航海先发,大致由三方面因素促成:
其一,洋流与风向:
如上图,东海岸的洋流是南北风向的,海岸也南北平直,水文状况最简单。加上地中海常年以西风为主,这就使得这个地区开展航海相对轻松而且安全
而且,埃及、腓尼基、爱琴海(希腊)大致构成一个洋流、风向共同助推组成的贸易闭环,有助最早的海贸开展。估计正是海贸造就了希腊文明的前身——爱琴文明。
而爱琴文明的核心,被认为是克里特岛,该岛正是上述三角航行中,爱琴海地区的关键港口:
顺着洋流航行,这个三角贸易的北段虽然逆风,但是沿线一边是曲折的海岸,另一边是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两个大岛
其二,地处新月沃土中部,是尼罗河三角洲与两河流域的连接桥梁:
得益于天赐的优越位置,农业技术基本无需自我发展,而两大农业区的交流还能为航海发展提供动力。
其三,特殊的地形:
多山地少平原的地形,为航海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木材,同时让该地区的人不得不面对地狭人稠的困境,进而寻求对外殖民扩张,为发展航海提供足够的内动力。
但正因格局限制,腓尼基虽然先发航海贸易,但没能主宰东地中海的海贸,最后成就了爱琴海地区的希腊文明。(有点英国成就美国的味道)
腓尼基字母的出现,估计确实因为频繁的交易记录。
与记录知识性内容不同,贸易相关的记录,不需要多少保存多少年份,所以精确度要求降低。此外,记录的货物都是重复的,这就使得文字简化成为贸易记录的最优先需求。
于是,腓尼基文字就在更早的象形文字基础上,逐渐抽取特定发音的简单象形文字字符合并作为类似速记符的表音记号。
经历岁月优化(或者某位大能总结),于是发展出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
这反过来可说明为何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同时也说明我们为何保持象形文字。
参看本人头条文章:为什么漢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路
而腓尼基的辉煌,某种程度并不源于自身:
腓尼基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称埃及时代,约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1200年;第二阶段是腓尼基的兴盛时期,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800年。
腓尼基兴盛期间,周围势力,变动最大的是爱琴海地区:
公元前1100~公元前1000年,多利亚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又称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也叫英雄时代,是迈锡尼文明灭亡后,古希腊地区重回氏族部落时期的时代,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
总之,腓尼基的兴盛,主要并不因为其自身的强大。当古希腊(爱琴海地区)将航海潜力真正发挥出来,地中海的航海霸主只能转移到古希腊:
前776年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标志着着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兴盛时期。前750年左右,随着人口成长,雅典的希腊人开始向外殖民。
于是开启古希腊大移民时代: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史称古希腊历史的“大移民时代”,
与此同时,西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今突尼斯)也开始建国:
传说西元前814年,腓尼基人泰尔(Tyer)王国(位于现今黎巴嫩南部西南海岸)的狄多(Dido)公主因其兄庇格玛里翁(Pygmalion)在国王死后,排斥公主而独揽大权。为免遭,狄多带着财宝与仆人飘洋过海,在突尼斯湾登陆。她向柏柏人部落首领马西塔尼求借一张牛皮之地栖身,得到应允;于是她便把一张牛皮切成一根根细条,然后把细牛皮连在一起,在紧靠海边的山丘上围起一块地皮,建起了迦太基城。故而迦太基的卫城又叫柏萨意为“一张牛皮”。
这意味着航海文明正式在欧洲兴盛。如此,雅典乃至欧洲文明的发端,大致都在公元前800年前后。
更多相关内容参看:方舆格局读史之欧洲史
序章——欧洲航海文明的混沌时代
此后,东西地中海各自以雅典与迦太基为中心开展殖民扩张。雅典所代表的古希腊很多人都知道,迦太基曾经的辉煌知道的人或许就不多了:
公元前800年之后的两百年,地中海地区欧洲部分的情形大致类似我们的春秋时代,大势力兼并小势力,大势力之间即使存在矛盾,也因为还有更多小势力存在而不会爆发大规模征战。
特别是后世强大的罗马,这个阶段还不曾大力发展航海。毕竟罗马附近的人口承载力比雅典附近高不少
这个阶段,战争肯定是不少的,但一方面资料有限,另一方面规模太,从大历史时间而言,只是迦太基与古希腊野蛮成长阶段,没什么真正影响深远的战争。
二、古希腊之雅典时代
与我们由土地分封制产生诸侯国不同,地中海地区的贵族,大多是由商业殖民产生的。
不过由于地形更优越,迦太基有不少的农业奴隶主贵族,不像古希腊的贵族基本以商业奴隶主(商业殖民家族)为主。
雅典的阿提卡人、克里特岛的多利安人、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人,大致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贸易。同时因为背后巴尔干半岛广阔的腹地,使得雅典成为这个环形海贸商圈的中心
整个爱琴海而言,雅典也是几乎中心的存在。
古代而言的优越地理位置,造就了雅典特殊的海贸地位。
正因商业殖民贵族不如土地殖民贵族那样,彼此存在明显的独立性。所以,古希腊的雅典成了当时特殊的存在。
古希腊诸城邦中,势力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在早期,雅典和斯巴达一样,也实行贵族统治。从公元前594~前593年梭伦(Solon)改革开始,中经前509~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Cleisthenes)改革,雅典逐步向奴隶主制度过渡。
公元前594年,梭伦以其威望和功绩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首席执政官”),开始进行具有意义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政治的基础。
同期,我们发生了问鼎中原(楚庄王八年(前607),楚攻陆浑之戎,至洛,陈兵于周郊。问周王鼎之轻重)。
随着雅典改革后崛起,以严酷纪律、统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的斯巴达,基于维护寡头政治的传统,及对抗雅典的目的,创立伯罗奔尼撒同盟:
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 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在同盟内部,斯巴达享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盟军统帅。
但在斯巴达与雅典的矛盾爆发前,大流士一世(前522~前485在位)的波斯开始进入小亚细亚,并向爱奥尼亚地区各希腊城邦提出要其改制为君主制的不合理要求,以找借口向其宣战。
公元前500年,爱奥尼亚诸城邦无法接受波斯的无理,于是便以米利都为首,进行抵抗波斯的运动(爱奥尼亚起义)。米利都因为自知不能抵抗波斯,因此便向斯巴达求援,但斯巴达却拒不出兵,反而是雅典及埃雷特里亚两城邦出兵援救。两城邦虽然派出大批士兵及军舰援救,但在坚持数年后,仍然不敌波斯大军。 公元前494年,波斯完全征服了爱奥尼亚地区,米利都城被毁,同米利都一道举兵起义的一些希腊城邦也遭残酷洗劫。
至此,希波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
前490年,波斯大军渡海西侵,但在马拉松战役中被人数居于劣势的雅典重装步兵击败。希腊人赢得了第一次希波战争的胜利。 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50万大军再次进攻希腊。希腊联军的陆军以斯巴达人为主力,海军则以雅典舰队为主。希腊陆军在温泉关阻击波斯陆军,虽然兵败,但为希腊海军的集结赢得了时间。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将全城焚毁,但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海战中一举击溃波斯海军,波斯人面临补给被切断的危险,不得不撤退。希腊人乘胜追击,解放了小亚细亚的希腊诸邦。第二次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
虽然波斯撤退,但为防范波斯,雅典也建立了“提洛同盟”:
公元前478年,雅典组织中希腊、爱琴诸岛和小亚细亚的一些城邦形成新的同盟,同盟金库设在提洛岛,故名“提洛同盟”。它的目的原是为继续对付波斯联合作战,后成为雅典称具,又称“雅典海上同盟”。
借助同盟与内部改革,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期(公元前443~前429年),雅典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臻于极盛,成为左右希腊世界局势的霸国和主要文化中心。
雅典的崛起,使得希腊地区内部矛盾升级。公元前 431年雅典及其同盟者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爆发战争,
两者各具优势,于是交战互有胜负,但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遂于公元前421年缔结和约。但矛盾终究没有解决:
公元前415年,雅典对西西里岛斯巴达的盟邦叙拉古发动大规模远征,结果以惨败告终。西西里远征使雅典元气大伤,无力抵御斯巴达的攻势。 公元前405年,雅典海军被全歼。次年,雅典向斯巴达投降,斯巴达成了希腊的新霸主。
于是雅典改革崛起(公元前594)最后海军失利被全歼(公元前405年),次年投向斯巴达是个小阶段,可称为雅典的崛起及衰落。期间夹杂了希波战争。
对标我们的历史,前403年,三家分晋。
至于迦太基:
如上图,航海方面,可作为区域性的中心(红圈),再往西开发,却不足以成为中心,更别说北部有有潜在挑战者罗马。
此外,迦太基城(今突尼斯)所在的北非西部沿海,人口承载力非常高,这使得迦太基的土地贵族势力至少能和海贸(商业殖民)贵族抗衡。
于是,迦太基实行的是更接近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迦太基主要是贵族寡头式掌权,其中商业奴隶主与农业奴隶主这两个统治阶级间则往往有利害,这造成了日后与罗马作战时出现和战不定的问题。而最高行政官员有两名,称为苏菲特,每年选举产生,但选民限于富有的迦太基人
三、马其顿王国的兴衰及罗马的崛起——文明中心的交替(前404-前197)
如同战国前期魏国的强大维持时间不长,斯巴达的辉煌也没持续多久:
公元前359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面对马其顿的崛起,希腊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取得了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
马其顿的崛起,说明希腊海贸商圈太小,无法应对成熟的农业区势力(几乎就是罗马覆灭的预演)
对比古马其顿地形:
结合地形与其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崛起后的马其顿,应该是以农业为主的。
估计正是这个原因,帝国(前336年~前323年)才沿着波斯帝国的扩张路线逆推回去(陆路向农业区扩张),最后建立帝国:
但庞大的帝国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之所以兴亡如此迅捷,我觉得有着深刻的地缘因素,那就是环爱琴海地区与地区基于两河流域的争夺/对立。
对比波斯疆域:
而波斯立国时间是公元前553年,前494攻灭爱琴海东面的艾奥尼亚诸城邦。而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波斯派来的刺客杀死在他女儿的婚礼上(某种程度说明波斯不怎么得人心)。继位
也就是说,波斯对东爱琴海沿岸的统治不到200年,对两河流域的统治也不过200年多些。
那么,对波斯的进攻若不用征服而用解放来描述的话,极短时间内波斯在两河流域的统治是很可能的,至少某种程度的算是本土作战,后勤问题不成问题。
当然,集希腊技术之大成,攻城技术升级到刚好超越当时的筑城技术,从而使得波斯方即使有心守城也难以成功,也是能够速胜的因素。
而正因为是偏于解放而非征服,所以当暴病身亡,还没建立稳定统治阶层的新帝国马上也是可以预见的事。
对比后来的帕提亚帝国
拜占庭与萨珊波斯
而马其顿地区后继的安提柯王朝无法压制希腊地区,也说明农业地区不容易兼顾航海。希腊霸主雅典、斯巴达、马其顿的演变也可认为是英法地区演变的预演:诺曼底公爵能入侵并占据英格兰(诺曼征服),但最后独立,而英格兰想法国却失败(百年战争)
帝国后,古希腊时代结束。的爱琴海地区,不再是欧洲历史的主导者。西方的罗马城邦将继承希腊文化进而走的更远。
在安提柯王朝(前276~前168)建立不久,罗马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年-前241年)就发生。历史的主线悄悄的转移到亚平宁半岛。
而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前200~前197)期间,腓力五世在库诺斯克法莱战役中败北,放弃马其顿境外的所有领地。标志着罗马的崛起已经无可阻挡。
如上图,罗马的大力扩张,始于公元前300年前后:
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了前国王暴君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高傲者塔克文或者称小塔克文),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国家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Comitia Tributa)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力。部族大会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贵族构成。 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员会颁布了一部法典,并刻在10个铜表上,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
罗马与雅典的崛起,估计都源于债务奴隶制的废除:
公元前594年,梭伦进行改革,废除了古雅典的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确认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
从罗马取消时间看,极可能是受帝国(前336年~前323年)扩张的刺激而奋起改革
关于债务奴隶制:
债务奴隶制又称债务奴役制,是城邦公民因无力偿还借贷而沦为奴隶的劳动者的一种形式。
废除债务奴隶制后不久(前298),罗马就几乎占领了亚平宁半岛的中部
萨莫奈战争 前343—290年 战场在中意,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因拉丁同盟乘机起事,罗马议和;第二次罗马屡遭失败,并受轭门下通过之侮辱;第三次是萨莫奈、伊达拉里亚、高卢组成反罗马同盟,但罗马人终于取胜,取得了对中意大利的统治地位。
休养差不多十年后,罗马向南攻击希腊殖民地:
希腊战争 前282—275年 罗马为了向南意大利扩展势力,派舰队驶向他林敦湾,他林敦自知战不过罗马,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野心极大,一心想学。但他与罗马和与其结盟的迦太基的作战代价太大,以致留下“皮洛士的胜利”的典故,皮洛士无力再战,于前275年率残部返回希腊,孤立无援的他林敦只好向罗马投降,前272年塔兰托投降。至此,罗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意大利。
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战。开始在西西里岛交战,接着罗马进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败。
期间,罗马打败迦太基海军,正式跻身海上强国:
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113艘战船)在米莱附近的海战(参见利帕里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140艘战船)。此后,罗马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
休养生息后,迦太基试图罗马: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三个中最著名的战争。迦太基主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穿过阿尔卑斯山,入侵罗马。罗马则出兵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回军驰援,迦太基战败,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
前201年,罗马占领除北非外的西地中海
前201年战胜迦太基后,罗马基本上就是称霸地中海了,不久后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更明确了这个事实: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发生于公元前200–197年,交战双方为罗马和马其顿帝国,但此次罗马的盟友包括珀加马和罗德岛。战争结果腓力五世(马其顿)遭受到大败,马其顿失去在希腊半岛、小亚细亚和色雷斯所有领土,而罗马宣布所有的希腊城邦将获得自由。
而罗马的崛起,除了合适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外,优越的方舆(地缘战略)格局或者才是一切软实力得以发挥最大效用的基础。
对比罗马的,地中海实际分成东西两大部分:
西地中海因为撒丁岛与西西里岛的存在,又分成南北两大势力:
两大势力争夺的焦点就是上述两岛,迦太基最大版图基本没越过此两岛的连线:
而罗马城与两岛的格局,比迦太基城与两岛所构成的格局优越太多:
至少罗马(亚平宁半岛)对撒丁、西西里两岛的控制,相当程度的存在陆上联系。这使得罗马崛起前,迦太基对西西里岛的控制都还比不上希腊:
方舆格局上的优势,就是罗马即使还没参与航海竞争前都还能在西西里岛参一脚的原因。
当罗马完成崛起,欧洲史的中心就从古希腊转移到罗马所在的亚平宁半岛了:
地中海的统一
对标我们的历史,西汉建立前后,欧洲也发生一件意义巨大的事件: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
战胜迦太基之后,罗马才真正确立地中海的霸权。布匿战争后,罗马很快扩张到几乎整个地中海沿岸:
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前 215—168年),征服了马其顿王国及其统辖下的希腊; 又通过战争(前192—188年),兼并小亚细亚等地区 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罗马主动进攻,长期围困迦太基城,最后迦太基战败,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凯撒时的罗马:
然而,正值上升期的罗马,在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结束后不到十年,就爆发大规模起义:
第一次西西里起义,前137年 其原因是这里的奴隶主对奴隶非常苛刻,于是,恩那城和阿格里根特于前137年爆发奴隶起义,两城起义的奴隶相汇合,不久就发展为20万人,起义者建立自己的国家,转战各地打击奴隶主,并屡次打败前来的罗马。前132年,罗马派执政官率大军才把这次下去。 第二次起义,前104年 其原因是总督受奴隶主,停止释放奴隶而引起的。这些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自由民发动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3万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前101年,罗马派大军了这次起义。
其实、有起义()倒没什么,关键是起义地点过于敏感,西西里岛可是地中海中间的门户所在:
与对面的迦太基城构成看地中海航线的中部锁钥。以我们来对比的话,假设罗马是关中,那西西里就是洛阳地区了。
统治出现事实上的动摇,就必须下药:
马略改革 前107-103年,推行以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的改革。公元前 2世纪末,由于罗马奴隶占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和连年战争,小农纷纷破产,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破坏。公元前 111年罗马与篡夺努米底亚王位的朱古达发生战争 。因罗马,指挥,以致战事旷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马略首任执政官 (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 次当选执政官),受权征讨朱古达,并开始推行军事改革。他于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朱古达战争的胜利。继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与日耳曼人的金伯尔和条顿诸部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完成了军事改革。
军事改革是罗马共和执政者的选择,或许这是共和政体下的唯一选择(虽然有点像饮鸩止渴)。而强力下,自然引发强力反弹:
斯巴达克大起义,前73年 斯巴达克率领的奴隶起义,是受不了奴隶的非人待遇,于是,轰轰烈烈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起义者最初战无不胜,以至罗马无人敢出来当执政官。但起义坚持了三年后,被克拉苏下去了。起义所以失败,是受历史条件局限。如人数已发展到12万,行军线是直南直北,这一方面说明其力量强大,一方面也说明其斗争目标模糊。加上罗马共和国此时还比较强大,所以起义悲壮的失败了。
起义波及罗马外的几乎整个亚平宁半岛。暴力下,自然更滋长了军方的势力:
前60年,克拉苏、凯撒、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政治。前48年,尤利乌斯·恺撒在克拉苏东征,先后打败另外两人,被宣布为终身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
前56年,三巨头划分势力范围,恺撒统治高卢,庞培统治西班牙,克拉苏统治东方
以罗马城周边为中枢,凯撒、庞培与克拉苏东西分立。然而克拉苏试图攻击两河流域、建立功勋以定鼎地中海的行为,实际不自觉的极度远离罗马中枢。历史的结果是战败身亡。
假设进攻两河的军事行动成功了,效果或者也不会很好。不能说大体政治战略有问题,只是攻击目标选择某种程度的私心过重。
两河确实富饶,成功了也能获得不少财富,但这与罗马国家,于罗马平民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远不如进攻北方蛮族所带来的政治加分。
克拉苏败亡后,凯撒与庞培的斗争其实也是基本注定,看似庞培不单占有西班牙,控制罗马中枢,还差不多接收了克拉苏的势力。对比而言,凯撒以地盘论的话,不过是萤烛之光。
然凯撒以对抗蛮族之后的百战雄师,一朝发动,庞培势力如冰雪消融。
恺撒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范围之广令人吃惊。只是政治不像军事,改革过于激烈的结果是凯撒被刺,之后开启后三巨头:
后三头同盟 安东尼是恺撒的心腹部将,雷必达是骑兵长官,屋大维是恺撒的养子,三人于前 43年公开结盟后,借口为恺撒报仇实行大,以摧毁敌对力量,恐怖中有300名元老和两千名骑士被杀。前40年,后三头划分势力范围,有权势的安东尼统治富裕的东方,雷必达统治非洲,屋大维统治西方和高卢,意大利由三头共管。
这个后三巨头实际有点名不符实,雷必达的骑兵势力,在高卢地区尚称得上举足轻重,但放到整个地中海地区而言,那就无足轻重了。而后三巨头先倒下的正是雷必达。
屋大维与安东尼的对决,虽然以罗马为中枢来看还算是半斤八两:
后三巨头势力划分
但以欧陆中心看,吞并埃及后的安东尼,实际代表的已经不是罗马的拉丁势力,而是希腊化的东方势力。
公元前34年罗马共和国后三头之一的马克·安东尼在里亚(今埃及港)宣布把共和国东方的大片领土赠送给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和她的子女这一历史事件。史称里亚奉献。 该事件对安东尼来说则堪称一场政治灾难,使得罗马国内人心完全倒向了屋大维
本质而言,安东尼的失败与克拉苏没太大差别。政治上的最大败笔都是过于远离罗马中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阿克提姆海战打败安东尼,之后顺势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为罗马内战的胜利者。在纷纷扰扰的内乱中,罗马基本实现了地中海沿岸的统一。
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的扩张、前期帝国(前27-192)
几乎在东汉立国同时,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前27~476年)。而罗马帝国的主体疆域基本在前述地缘欧洲版块内:
这个阶段,包括三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公元前27年1月16日-公元68年6月9日),罗马帝国第一个世袭王朝,是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奥古斯都)所属的尤里乌斯家族借由联姻关系与克劳狄乌斯家族结合形成的王朝。
期间,战略性扩张基本都在屋大维手上完成:
前16年起,奥古斯都(屋大维)出兵阿尔卑斯山东部和多瑙河上游,设雷蒂亚和诺里克两个行省,接着又出兵多瑙河中下游,设潘诺尼亚和默西亚两个行省。 前12年到5年,逐渐征服了莱茵河到易北河之间的土地,但新征服的土地不断。9年,将领瓦鲁斯在日耳曼人起义的条顿堡森林战役中遭伏击而全军覆没,奥古斯都不得不放弃莱茵河到易北河之间的土地。从此,罗马帝国向西日耳曼的扩张停止。
如此,莱茵河与多瑙河一线,大致就是罗马帝国的北疆。此外明显的突破就是征服不列颠:
41年,卡利古拉被近卫军杀死。卡利古拉死后,近卫军拥立他年迈的叔叔克劳狄乌斯即位。他在对外扩张方面,又新征服了不列颠南部和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的征服,使得罗马完全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而不列颠的征服可以说开启了北海战略。然而途径直布罗陀的话,航线太遥远。从结果来看,北海战略刚开始就结束了
没能解决地中海与北海的连通问题,罗马的征服方向转向了东方。但这种战略转向,为后来高卢与西班牙的埋下了伏笔(即这个地区虽失势,但军事势力犹存,一旦东方有变,则、、)。于是不到三十年:
弗拉维王朝(公元69年-公元96年),罗马帝国第二个世袭王朝,上接“四帝之年”(四帝内乱期)时期,下启安敦尼王朝。
从结果来说,弗拉维王朝明显是过渡性质
81年,提图斯去世,弟弟图密善即位。图密善大力提升皇权,巩固元首制度,改革内阁,进一步吸引骑士阶级参政。对外扩张方面,他在南日耳曼取得了成功,修建了日耳曼长城,把莱茵河与多瑙河上游连为一体并纳入帝国版图。
修日耳曼长城之后,图密善试图在多瑙河下游突破,但在对达契亚的战争中两次失利。为避免失势,他试图主动打压反对者,但仍然徒劳:
89年,图密善借口支持叛乱,处死了一大批元老显贵,招致众人恐慌。96年,图密善死于宫廷。
图密善死后,经历年老而无嗣的前执政官涅尔瓦的过渡,罗马进入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
图拉真( 98 年 -117 年)继位后,在东方大动干戈:
98年,涅尔瓦去世,图拉真即位,他是第一个出身行省贵族的皇帝。在位时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 从101年起图拉真率军入侵达契亚,至106年完全征服,设达契亚行省。 105年,图拉真占领阿拉伯北部,设阿拉伯行省。 114年,图拉真吞并亚美尼亚,设亚美尼亚行省。此后,图拉真继续东进,击败了帕提亚,于116年占领帕提亚首都泰西封。
然而,哈德良(117年-138年在位)即位后转攻为守,放弃了图拉真在东方征服的土地:
他在不列颠岛北部修筑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以防御苏格兰的蛮族侵入
从方舆格局的角度看,以罗马为中心的统治,向东到达地中海东部沿岸已经是极限。
其后的安东尼·庇护(138年—161年,又译安东尼努斯·庇乌斯) 以及马可·奥勒留(161年—180年,又译马克·安东尼努斯)基本延续哈德良的执政方针。
安东尼王朝的前五位皇帝,被称为罗马帝国“五贤帝”,实际若非后三位是稳健,“五贤帝”一称能否现世还是两说。
后帝国阶段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同期,安东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被杀(192年),罗马出现了近百年的混乱时期。
之所以混乱难以遏制,是因为罗马中枢一旦不稳,觊觎中枢的三个军事集团(黑星)马上失去了调节者
首个军事入主中枢的是中部多瑙河地区的塞维鲁,开启塞维鲁王朝(193~235):
塞维鲁于192年任上潘诺亚总督和驻多瑙河的司令官。由于康茂德和继位者佩蒂纳克斯相继被杀,他的部队拥立他为皇帝。他从多瑙河军团中选拔1.5万名精锐重新组成禁卫军。
外藩入主,自然要其他外藩:
208年,塞维鲁出兵不列颠,征服南苏格兰。211年,病死于约克。 217年,卡拉卡拉(塞维鲁儿子)在出征帕提亚(两河流域)时被近卫军杀死。 231年,·塞维鲁前往东方与新兴帝国萨珊波斯作战,情况稍有好转,又赶去西方抵抗南下入侵的日耳曼人。235年,叛乱,·塞维鲁被杀。
之后,皇帝之位频繁易手,直到东西分治:
253年,即位的瓦勒良与其子加里恩努斯率领两支大军,一支在东部抵抗萨珊波斯,另一支在西部抵耳曼人,此举首开帝国东西分治的先河。
然而,日耳曼的入侵,分成多瑙河与莱茵河两个方向(上图中西两黑星),在罗马中枢不稳的情况下,也容易:
260年,莱茵河地区的将领波斯杜穆斯自立为帝,建立高卢帝国,统治包括高卢、不列颠、西班牙大部分地区。
直到268年,加里恩努斯军事改革,并重新建立罗马中枢的军事优势:
268年,加里恩努斯改革军事,解除军人的其它职务,又新设立了一支后备军,驻扎在米兰,并以米兰为帝国的军事首府。改革后的成功击溃了东哥特人的进攻。
在此基础上,奥勒良重新统一帝国,故被称“世界光复者”。然而,统治仍然脆弱,直到戴克里先(284年~305年在位)改革:
戴克里先扩大皇权,采用多米那斯(意为主人)称号,仿效东方君主的宫廷礼仪。这种体制,通常被称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以别于前此多少保有共和残迹的元首制。 即位伊始,他让马克西米安主管帝国西部,驻意大利北部的米兰;他本人则主管帝国东部,坐镇小亚细亚西部的尼科美底亚(今土耳其的伊兹米特),二人均称奥古斯都。 293年,两位共治者各任命一位助手,称为凯撒,分别治理部分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四帝共治制。
四帝共治本质是东西分治,东西副帝既是封疆大吏,也是帝国继承人。东西两个皇帝的驻地均为战略重地(下图棱形位置):
戴克里先(284年~305年在位)退位不到二十年,帝国重归一帝:
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布教合法。 314年,两人爆发,李锡尼战败求和,放弃除色雷斯以外的欧洲地区。 323年,两人再战,李锡尼战败,君士坦丁一世成为了帝国的唯一统治者。
然而统治并没本质改变:
君士坦丁一世采取了类似于戴克里先的办法,任命三个儿子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君士坦斯一世为恺撒,各统治帝国的一部分: 君士坦丁大帝统治巴尔干半岛和黑海地区,(多瑙河方向) 君士坦丁二世统治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莱茵河方向)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统治东方和埃及, 君士坦斯一世统治意大利和阿非利加。(曾经的罗马中枢)
所以统一仅是一时:
君士坦丁一世去世后,罗马帝国马上就爆发了争夺帝位的混战,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一世、马格嫩提乌斯先后被杀。353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成为了帝国唯一的统治者。361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的堂弟背教者尤利安,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在前往征讨尤利安的途中去世,尤利安取得。
364年,约维安去世(可能为食物中毒),多瑙河军官拥立瓦伦提尼安一世(364年——375年在位)为皇帝后,罗马恢复事实上的二帝共治:
多瑙河军官瓦伦提尼安一世被立为皇帝,接着他任命弟弟瓦伦斯为帝国东部的共治皇帝。瓦伦提尼安一世驻军米兰,瓦伦斯驻军君士坦丁堡。 376年,瓦伦提尼安一世去世,瓦伦提尼安二世即位。 378年,瓦伦斯在阿德里安堡与哥特人的作战中阵亡,随后帝国由格拉提安和狄奥多西一世共治。
狄奥多西一世再次统一后,395年,罗马真正:
393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教为国教, 394年,狄奥多西一世击败了西部的篡位者欧根尼乌斯后,成为了帝国的唯一统治者,这也是罗马帝国经历多次东西分治后最后一次统一。 395年,狄奥多西一世于米兰去世,他将帝国再次分为东西两部分
罗马的,背后与哥特人(日耳曼分支)入侵息息相关:
哥特人(Goths)(公元200年~公元714年)也译作哥德人,是东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分支部族,从2世纪开始定居在斯基泰、达契亚、外潘诺尼亚与黑海北岸的乌克兰大草原。5~6世纪时,德涅斯特河划分了他们,河东的叫东哥特人,河西的叫西哥特人。
哥特人入侵
关于哥特人入侵原因,有说法认为跟匈奴西迁有关,但我认为,恐怕关系不太大。由于相关历史几乎没有确切记载,所以先得参看下图:
这是挪威雪线高度与兰可桢对我国温度变化的推算。和明显,东汉两晋期间,我们经历了一个小寒冷期。但欧洲相应的时间段却是温度上升了(雪线上升)。所以,引发哥特人入侵的,极可能主要是气候因素。
即使有部分是西迁的突厥人。很可能的情况,是由于匈奴崛起,不肯屈服的蒙古高原部落西迁,而正赶上西方温度上升,所以并没有引发太大的。而随着东汉末年的低温来临,匈奴人要么南迁,要么西迁。
到大约公元400年,西方气温明显下降,早期西迁的蒙古人种和西亚本地人种被西迁的匈奴人往西方赶,于是东欧的哥特人在气温下降和中亚游牧(匈人)西迁的双重压力下,开始对罗马发起入侵。
公元375年匈人对东哥特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东哥特人开始向西迁移,西哥特人也西迁。西哥特人到达多瑙河下游北岸地区的瓦拉几亚平原。而后匈人也追击至此,在匈人的下,西哥特人于376年申请南渡多瑙河进入帝国境内居住,向罗马帝国要求避难。 但东罗马人对西哥特人的统治是残酷的。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罗马官兵的和压榨,终于在一次罗马士兵殴打西哥特人的事件后,于公元378年在弗里蒂格恩(弗里迪盖伦)领导下掀起了全民族的起义。起义的西哥特人得到东哥特人、罗马境内奴隶及部分匈人和阿兰人支持,迅速控制了色雷斯地区,并推进到东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附近的阿德里安堡(今土耳其埃迪尔内)。
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同期,大亨元年(403年),桓玄篡位,刘裕北府集团正式开始建国路。
两晋的孱弱与罗马的,本质相通,都是没有牵绊的军事集团与贵族集团的。两晋是五胡与北府兵,罗马的话:
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由拥立做皇帝,取得帝国,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 ( 即君主制 ) ,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 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教的合法地位。
之所以承认教与迁都,就是建立类似柱国制度的军事贵族统治,替代奴隶主贵族集团的统治。 (从此,欧洲的历史,跟我们就没多少同步现象了,原因或许是)
于是以古罗马为主的欧洲历史(前201年-395)分成三个阶段:崛起阶段(前201年-前27)、前帝国阶段(前27-192)、后帝国阶段(192-395)
以上为拙作《方舆格局读史之欧洲史》的希腊、罗马部分。
古希腊城邦殖民扩张的原因是什么,它是如何
古希腊城邦殖民扩张的原因是什么?它是如何造就灿烂的希腊文明?谢谢邀请!
首先古希腊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古老的文化和文明也给我们人类留下了非常可贵的遗产!
古希腊国土面积四分之三都是山地,可以耕种的土地也只有八分之一而已。
所以由于人口过剩,土地的缺乏,古希腊在民簇发展过程中,几经变迁也就是历史上所谓古希腊的古风时期。希腊人开始海外殖民,由于大量的人口殖民到周边海外国家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地区遍布了大量的希腊殖民,建立了所谓的殖民地,这也就是所谓的扩张建立起了自己的城邦。究起诸多因素他们的殖民扩张就这样的形成了。但这些所谓的城邦其实与希腊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他们这些殖民城邦只是与自己的母国希腊保持着文化的一致融合发展。但他们由于殖民到这些其他地区,又把这些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文明之精髓融合到自己的文化文明之中,又反传到自己母国希腊的文化文明融合中,这样就催生了希腊历史文化,使得古希腊的文化文明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文明相互融合就自然形成了灿烂的古希腊文化文明!
所以从一定的历史角度看,是希腊人口过剩,土地的缺乏,人们为了生活所迫直接导致了古希腊的殖民扩张,而他们又从殖民扩张中融合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精髓等诸多因素造就了灿烂的希腊历史文化和文明!